當前位置:闇三國遊戲專區 >> 遊戲相關 >> 正文
三國歷史名人和闇三英雄對比
發佈時間:2012年01月11日 17:04:55    作者:--    人氣:11322    進入討論區
NO.1:甘寧和凌統。餓,(闇三里的凌統貌似太小了)我更喜歡這個甘寧,多霸氣!! 【兄弟們說那個甘寧更好?】

 1.《吳書》曰:凌統怨甘寧射殺其父凌操,甘寧常防備凌統,盡量不與之相見。孫權亦命凌統不得讎視甘寧。一次諸將於呂蒙家中聚會,酒酣,凌統起而刀舞。甘寧亦起道:「我能作雙戟舞。」呂蒙見狀便道:「興霸雖能,不若我巧。」於是操刀持楯,以自身分二人於兩下。後孫權知凌統之意,便令甘寧帶兵徙屯於半州

 2.我從野史中知道,凌統在率兵與逍遙津和張遼大戰時,李典射出驚天地、泣鬼神的一箭,凌統面臨死亡,可甘寧不管前嫌,使用分金破水刀抵擋那死亡之箭。可見你兄弟之情的深厚。

 3.贊詩

(一)

 吳郡甘興霸,長江錦幔舟,

 酬君重知己,報友化仇讎。

 劫寨將輕騎,驅兵飲巨甌,

 神鴉能顯聖,香火永千秋。

(二)

 鼙鼓聲喧震地來,吳師到處鬼神哀!

 百翎直貫曹家寨,盡說甘寧虎將才。

NO.2 周泰和孫權[很巧合,官網把這倆個人圖片放一起,難道這是一種緬懷?](這樣的周泰更有殺伐之氣!)

  1.孫權:“幼平,卿為孤兄弟戰如熊虎,不惜軀命,被創數十,膚如刻畫,孤亦何心不

 待卿以骨肉之恩,委卿以兵馬之重乎!卿吳之功臣,孤當與卿同榮辱,等休戚。幼平意快為之,勿以寒門自退也。”

  2.從史書上可見.孫權小時候被父王(就是孫堅)任命在蠻夷之地看管山越,可是山越人性好殺,多次襲擊孫權大本營,若不是周泰相救,早已死亡.孫權多次在眾將面前掀起周泰的衣服,展露那些傷口,以表對周泰的尊敬!

  3.有詩贊雲:

 三番救主出重圍,忠勇如公世所稀。

 遍體瘡痍猶痛飲,血痕殘酒滿征衣。

 

NO 3.樂進(餓,闇三沒這個英雄)和張遼【當然,這個更帥些】

 1.們說合肥之戰樂進的表現不佳,這基本來自於《三國演義》,而《三國演義》的逍遙津之戰的雛形來自於《資治通鑒》的記載。

 首先,屯合肥樂進、張遼、李典共同是主將,而不是張遼統領樂進、李典,原因有以下幾條:

 1,張遼的資格夠不上統率樂進,張遼此時還是雜號將軍,而樂進早已經是右將軍。

 2,《張遼傳》、《樂進傳》、《李典傳》對此事的記載都把屯合肥的三人名字說得很明白,連接詞是“與”而非“從”或“督”。而其他典型的主將統率副將出戰三國誌都會說清楚,比如李典從夏侯惇拒劉備,張遼督張郃、牛蓋討伐陳蘭等。

 3,曹操的信是直接對張遼、樂進、李典三人都進行部署。

 4,張遼出戰需要徵求李典同意,如果張遼是主將則大可不必。

 由此四條,大可說明張遼並不是主將,守合肥幾個年頭的功勞可以平分與張、樂、李。

 在《資治通鑒》裡,樂進由驍果變成了軟弱。張遼要出戰,“進等莫對”,樂進居然說不出話!這裡是說不通的,因為:

 其一,因為樂進本來就是守城的,被勒令不戰,樂進是沒什麼顧慮的;其二,因為《三國誌·樂進傳》、《張遼傳》、《李典傳》都沒有樂進說不出話的記載,只是三國誌張遼傳在張遼說完話之後有一句“李典亦與遼同。”,由這句話索隱出“樂進不與遼同”,因而才有 “進等莫對”的說法。對照歷史,不具有可靠性。

 所以樂進在逍遙津之戰並不是一位軟弱的將領,他也以他的堅守免除張遼,李典的後顧之憂,三個人都有功勞。

 樂進在早期軍事生涯中,攻戰中每每捷足先登,衝鋒陷陣。在後期為荊州的守護也做出了傑出貢獻,被評為“驍果”的將領。可憐不知歷史出了什麼陰差陽錯,樂進的身後名不但比不上身前名,而且與他的實力完全不成對應。

 2.張遼能和樂進拋棄不和,共同抗敵,不離不棄,是生死患難的朋友啊!哦不,是兄弟!

 3.張文遠身先士卒,果立殊功。——《全唐文》

 (李)存孝每臨大敵,被重鎧橐弓坐槊,僕人以二騎從,陣中易騎,輕捷如飛,獨舞鐵楇,挺身陷陣,萬人辟易,蓋古張遼、甘寧之比也。《舊五代史 列傳五 李存孝傳》

 張遼走孫權於合肥,郭淮拒蜀軍於陽平,徐晃卻關羽於樊,皆以少制眾,分方面憂。——《容齋隨筆》

 諕殺江南眾小兒,張遼名字透深閨。才聞乳母低聲說,夜靜更闌不敢啼。——《三國演義》

 

NO. 4 趙雲和劉禪

(當然,這裡是為了向趙雲的豪氣和忠心致敬!)

 1.趙雲大大在長坂坡的威風,小可就不多贅述了!【致敬】

 2.紅光罩體困龍飛,征馬衝開長阪圍,四十二年真命主,將軍應得顯神威。

 八面威風殺氣飄,擎王保駕顯功勞。非干後主多洪福,正是將軍武藝高。

 血染征袍透甲紅,當陽誰敢與爭鋒,古來衝陣扶危主,只有常山趙子龍。

 昔年救主在當陽,今日飛身向大江。船上吳兵皆膽裂,子龍英勇世無雙。

 昔日戰長阪,威風猶未減。突陣顯英雄,被圍施勇敢。鬼哭與神嚎,天驚並地慘。常山趙子龍,一身都是膽。

 鋼槍匹馬冠三軍,前後無雙勇絕倫。昔日當陽今漢水,子龍端的膽包身!

 長阪坡前血戰時,皆言人馬似龍飛。今觀漢水全無敵,方表將軍有虎威。

 憶昔常山趙子龍,年登七十建奇功,獨誅四將來衝陣,猶似當陽救主雄。

 常山有虎將,智勇匹關張。漢水功勳在,當陽姓字彰。兩番扶幼主,一念答先皇。青史書忠烈,應留百世芳。

 3.雖未譜金蘭 前生信有緣 忠勇付漢室  情義比桃園

 匹馬單槍出重圍 英風銳氣敵膽寒

 一襲征袍鮮血染,當陽常志此心丹

 子龍 子龍 世無雙 五虎上將威名傳

 嘉靖版《三國誌通俗演義》贊趙雲詩

 司馬溫公(應為司馬光)有長阪詞:

 當陽草,當陽草,點點斑斑如血掃。

 借問當時何事因?子龍一戰征旗倒。

 曹公軍將魂魄飛,殺入重圍保家小。

 至今此血尚猶存,不見英雄空懊惱。

 林漢泉古風:

 當年玄德走江陵,路次當陽少甲兵,

 忽被曹瞞驅鐵騎,軍民膽落盡逃生。

 趙雲獨仗英雄氣,捨命渾如落葉輕,

 槍攪垓心蛇動盪,馬衝陣勢虎飛騰;

 懷中抱定西川主,紫霧紅光射眼明。

 斬將奪旗世罕比,擎天保駕功業成。

 我來少憩長阪下,斑斑莎草血猶腥。

 子龍子龍在何處?仰天長歎三兩聲。

 全忠全義真堪羨,永遠標題翰墨青。

NO. 5 孫策和太史慈【2人不打不相識啊!】(更喜歡這個太史慈,冷峻的臉龐啊A!)

 1.後太史慈守護劉繇敗奔豫章,遁走於蕪湖,逃入山中,而稱丹楊太守。同時,孫策已經平定宣城以東一帶,惟涇縣以西有六縣尚未平服。太史慈即進駐涇縣,屯兵立府,為山越所附。後孫策親自攻討涇縣,終於囚執太史慈。孫策見慈,即為其解縛,握著其手說:「尚記得神亭一戰嗎?如果卿當時將我生獲,你會怎樣處置我?」太史慈說:「不可知也。」孫策大笑,說道:「今後之路,我當與卿共闖。」即拜太史慈為門下督,還吳後授以兵權,拜折衝中郎將。後來劉繇喪於豫章,其部下士眾萬餘人無人可附,孫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撫兵眾。左右皆說:「太史慈必北去而不還了。」孫策卻深具信心地說:「子義他捨棄了我,還可以投奔誰呢?」更替其餞行送別至昌門,臨行把著太史慈的手腕問:「何時能夠回來?」太史慈答道:「不過六十日。」果然如期而返。

 關於太史慈降孫策一節,《吳歷》有另一段文字記載:「太史慈於神亭戰敗,為孫策所執。孫策素聞其名,即時解縛請見,詢問進取之術。太史慈答:『破軍之將,不足與論事。』孫策說:『昔日韓信能定計於廣武,今策亦能向仁者詢求解惑之法,你又怎堋要推辭呢?』太史慈便道:『揚州軍近日新破,士卒皆離心分散,難復再合聚;慈願出去宣示恩惠,以安其心並集其眾,但只恐不合尊意而已。』孫策竟跪而答道:『這實是策本心所望。明日中,希望君能及時來還。』諸將皆十分懷疑太史慈,獨孫策堅說:『太史子義是青州名士,向以信義為先,他終不會欺騙我。』明日,孫策大請諸將,預先設下酒食,將一根竹竿矗立在營中視察日影。至日中,太史慈果然依約而回,孫策大喜,常與慈參論軍事。雖然裴世期認為太史慈並非於神亭為孫策所擒,因而懷疑《吳歷》中所記實為謬誤,然而取其文字,敘述孫策知人、子義守信,未為不美。

 2.總結一下,孫策當時13個人和太史慈在野外打起來了,太史慈打翻了小霸王的頭盔,孫策對了太史慈的短戟。反正2人戰平,成了不分離的兄弟!

 3.贊慈詩

  矢志全忠孝,東萊太史慈。

  姓名昭遠塞,弓馬震雄師。

  北海酬恩日,神亭酣戰時。

  臨終言壯志,千古共嗟咨。

 4. 獨戰東南地,人稱小霸王。

  運籌如虎踞,決策似鷹揚。

  威鎮三江靖,名聞四海香。

  臨終遺大事,專意屬周郎。

3
0
0
1
2
2

超贊

期待

支持

很瞎

翻桌

懷疑
2